(通政发〔2017〕15号)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通州区第五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7-05-18      文章来源:区信息中心 【字号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

通州区第五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各区属机构:

通州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通州被定位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妥善保护珍贵的文物古迹,对展示通州的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加强通州区文物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批准区文化委提请的路县故城遗址、曹氏祠、大辛庄关帝庙、垡头村菩萨庙为通州区第五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予以公布。

附件:通州区第五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说明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2017年5月18日

附件

通州区第五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说明

一、路县故城遗址

年代:西汉

地址: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东北、运潮减河南堤外侧

四至:北以运潮减河为界,南以玉带河大街为界,西以京秦铁路线为界,东过丰字沟50米为界

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

路县故城遗址位于今潞城镇古城村东北、运潮减河南堤外侧,是古代土筑城墙典型。据史籍载,路县“西汉初置”,约在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设立。筑城当在其后不久,城垣方形,“周围四里”。汉孺子刘婴初始元年(公元9年),皇亲国戚、安汉公王莽篡位称帝号新,路县改称通路亭,亭治仍设在此。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县依水名潞县,同时,渔阳郡治自今密云县梨园村迁此,郡、县两级政府机关并设此城。次年,渔阳太守彭宠于此举兵叛朝。八月,刘秀派遣将军邓隆、祭遵率兵前来平叛,败绩。五年(29)春,彭宠为家奴所杀,祭遵挥军攻入此城,进行诛烧,郡、县治大火,殃及千余家,火飞城外。县治东迁今河北省三河市城子村,郡治还迁旧址。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705),崇州、鲜州(安抚降唐奚族部落所置羁縻州)二州政府一并寄治在此城内,至唐肃宗李亨至德元年(756)方才撤除。

明代,为修缮通州城垣、仓场、衙署等官家建筑,补充水运南方砖料不足,于此设窑烧砖,取用千年古城熟土制砖,将此城东、南两面城垣用尽,只余西北垣墙以抵西、北诸河泛冲村庄。至清光绪年间,是城西北角楼台尚存残迹,北垣依旧,民国间渐被村民挖取而减小。解放后,集体生产组织复于此设窑烧砖,至1959年夏,只余北垣东段残址50米。“文革”间再行减短。1987年夏,北京市运潮减河复堤工程,将残存土城遗址掩于堤内。在村民挖城制坯时,曾于垣墙内发现一枚汉初“半两”铜币与一些夹砂红陶碎片。又在遗址南侧取土时,出土一件战国红陶釜。土城遗址为通州区创设行政区划建置重要历史见证。

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定位,为了有效保护该区域的地下文物安全,摸清故城遗址基本情况。2016年初,北京市文物局对路县故城遗址开展了考古勘探工作,经考古勘探,城墙基址保存较为完整,平面呈近似方形。北墙基址长606米,东墙基址长589米,南墙基址长575米,西墙基址长555米,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在东、西、南城墙基址外约25—30米处钻探发现了城壕(护城河)遗存,其走向与相对应的城墙基址大体一致,考古勘探出的宽度约30米。(北墙外的部分由于不属于建设用地,未能进行勘探。)在南城墙外发现大面积的汉代文化遗存,堆积的厚度约0.6—1.1米,为下一步的考古发掘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挖掘通州历史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曹氏祠

年代:清乾隆四十九年

地址:通州区县镇曹庄村西北角

四至:东南为街道,西、北为民居。

规模:占地面积527.03平方米,建筑面积243.61平方米。文物本体包括山门、东西倒座房、二门、西配殿、东配殿、正殿及两侧耳房。

简介:元时,南方富户曹家迁此建村。此后人丁兴旺便建宗祠,祭祀祖先,称曹氏宗祠,俗称曹氏祠。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1),运河泛滥,冲决堤岸,曹氏祠被淤沙掩埋,许多民房亦未脱厄运。大水过后,村民重建家园,于四十六年(1781)集资在原址复建宗祠,四十九年(1784)告竣。解放后,先后设村公所、农业生产合作社与人民公社生产队办公室、库房于此。1983年建筑尚完整存在。但在人民公社解体后,此祠闲置,无人维修,致使坍塌倒坏,残破不堪。其址地下,尚然存在原祠遗址。

是祠南向二进院落。主要建筑依次为:山门一间,硬山筒瓦调大脊,排山勾滴,砖雕墀头,五架梁,彻上明造;东倒座耳房两间,硬山合瓦清水脊,后改门窗。二门三间,明间大,次间小,均为通道,殿宇与牌楼相结合形制,硬山筒瓦清水脊,砖雕盘子,飞檐,五架梁,花牙子,倒挂楣子;东西配房各两间,硬山合瓦元宝顶,上下合步步锦门窗;正堂三间,硬山合瓦箍头脊,前廊,彻上明造,五架梁,六抹正交菱格隔扇门窗各四扇;东西耳房各两间、西配房五间,硬山合瓦卷棚顶,门窗后改。

正堂西次间前廊立重修曹祠记碑一通,汉白玉制,方首方座,全高1.85米,阴无文。圭首,浮雕祥云,方额篆刻双沟“先祠碑文”;身纵刻小楷铭文18行,行44字,首题曰“曹氏重修先祠记”,主要记述曹氏宗族重修家祠之意义与经过,其中谈及曹氏源流时言:“尝阅《曹氏宗谱》,知其为宋济阳郡王、谥武惠国华之裔,自有元以来,即迁其家于此,迄今历五百余年。”见证曹庄乃元代曹氏所建。且子孙习文、尚武、务农者均勤者有得。记文为香河韩烈撰,韩为书丹,时款为“乾隆四十九年岁次甲辰季秋”。方座浮雕行云。

此座祠堂乃古代民间宗族文化的产物与民俗的载体,北京乡间今存极少。其碑文对研究通州村名由来及历史地理提供有力证据。另对于启迪今人亦发挥作用,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三、大辛庄关帝庙

年代:清代

地址:通州区张家湾镇大辛庄村东口

四至:东为鱼塘,余皆临街。

规模:占地面积527.03平方米,建筑面积243.61平方米。文物本体包括山门、西配殿、东配殿、正殿及两侧耳房。

简介:辽代此村及周围乃延芳淀水域内,永定河、潮白河泛滥,将泊淀淤小分割。到元代,此处为马家庄飞放泊水域,再淤为低洼易涝荒地。明初,枣林庄村人至此垦荒种田,另建一村故名新庄。此村较所辟新村为大而名大新庄。每遇雨则多处欠收,村民祈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便建庙于村东古河道边,奉祀保民护国仁圣神武大帝关羽。是庙明建,清、民国间重修,为南向二进院落。1941年已将部分殿宇辟作本村初级小学校舍。1987年后作糕点车间。1993年后作铝合金制品厂。

今只余后院正殿,面阔三间,大式作法,硬山筒瓦,调大脊,排山勾滴,砖雕墀头,彻上明造,五架梁,方砖墁地,原隔扇改制为玻璃门窗,垂带式石阶三级,山尖有小幅工笔重彩壁画。东西耳房各一间,硬山,仰瓦灰梗;东西配殿各三间,硬山,元宝脊,近山五垄合瓦,余为仰瓦灰梗。庙前有古井一口,庙周棘木丛生。

此村关帝庙建在村东北角,是因元代马家庄飞放泊在其近边,这是研究乡间建庙习俗的重要实物资料,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四、垡头村菩萨庙

年代:清代

地址:通州区张家湾镇垡头村北部

四至:东、北为古街道,西、南为民居

规模:占地面积520.33平方米,建筑面积339.34平方米。文物本体包括山门、倒座房、西配殿、东配殿、正殿及两侧耳房。

简介:在村中南北向主街北段西侧。垡头村于辽代地处延芳淀中,西北距浑河东分支(今凉水河)与潮白河(古运河)交会处张家湾较近。每值雨季,受两河泛滥侵害较大,故选择在村庄北部建造菩萨庙,请来观音大士保佑村民平安无事。但始建无考,现存者为清代建筑。1941年前院设作本村初级小学校。1958年,拆除前院建筑,后院为供销社占用至今。

是庙南向二进院落,周砌古钱纹瓦顶砖墙。山门、前殿及附属建筑无存,完整保存第二进院落。正殿五间,大式作法,硬山筒瓦调大脊与排山勾滴均后改修。前后廊,五架梁,彻上明造,后改玻璃门窗。石垂带砖踏跺,旋子彩画模糊。东西配殿各三间,小式作法,硬山,元宝脊,近山处各有合瓦五垄,余皆仰瓦灰埂,后改玻璃门,上下合步步锦窗。院内有古槐一株,主干粗裂,胸径96厘米,树冠荣阔,为国家二级古树。

此庙只存后进院落,且后改颇多,然仍保持传统古建风貌,同时尚能反映古代农村信仰佛教的民风,记录了供销合作社的发展过程,标明了该村村域的扩展情况,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北京市通州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运行维护和管理:北京市通州区信息中心 京ICP备 05031679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18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