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发〔2017〕17号)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通州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7-07-06      文章来源:区信息中心 【字号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通州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6-2020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各区属机构:

现将《通州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2017年7月4日

通州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全民健康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和标志,是增强人民体质、提升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过去的五年,在通州区委和区政府高度重视与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通州区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今后的五年,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通州区将紧紧围绕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战略定位牢牢抓住筹办冬奥会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把握全民健身发展内涵的深刻变化,改革创新全民健身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全区人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为此,依据《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以及有关政策文件,结合本区全民健身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战略定位,全面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满足群众健身需求、构建健康通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把握北京冬奥会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体育设施,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广普及冰雪运动,进一步推进体育均等化水平,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建设全民健身宜居示范区,为通州全民健身实现新发展、新跨越贡献力量。

二、总体目标

2020年,市民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不断增强,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84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0万人,市民体质达标率超过93%。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形成以运河绿道骑游活动、奥体公园冰雪嘉年华为龙头的特色活动品牌;群众冰雪运动广泛普及,参与冰雪运动人口不断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更加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5平方米以上。体育健身组织活力显著增强,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实现快速发展。通州与天津武清区、廊坊北三县的全民健身交流进一步深化,大众体育国际交流不断拓展。全民健身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建成群众参与度高、公益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三、重点任务

(一)统筹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副中心功能

高标准建设市级大型体育场馆,提高城市宜居品质。紧紧抓住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历史机遇,全面落实通州区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确保重点设施工程与市级总规对接,落实市级项目规划选址,推动前期手续办理,力争1-2个项目实现开工。

有序推进区级体育健身设施改造升级。完成梨园体育中心建设工程并投入使用,将区体育场升级建设成为一座群众运动中心,开展足球、篮球、滑冰、游泳、田径等大型室内外群众体育运动项目,树立全民健身宜居示范标杆。积极筹备独具通州特色的先锋极限馆,具备攀岩、探洞、冲浪等户外极限运动的室内训练功能,推进设施选址和资金筹措等问题。

不断加强街区级健身活动中心建设。推进街区级健身活动中心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中小型、多样化乡镇体育活动场所和健身设施,扩大体育设施覆盖范围,全面改善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的城乡均等化水平。每个街道建设一处室内健身中心。为乡镇建设50片足球场、50片篮球场,进一步完善绿道周边体育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新建多功能体育设施。

加快建设社区级全民健身体育设施。严格落实居住区配套体育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社区周边的基础体育设施,打造以“15分钟健身圈”为基础的全民健身设施格局。有序推进体育进楼门、进胡同工程。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建好一处室内或室外健身场所,满足群众日常基本健身需求,建设全民健身宜居示范区。同时加强对现有居民的健身设施及时维护保养,保障居民健身器材的安全性。

着力加强冰雪设施建设,打造推广冰雪运动的硬件环境。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建设冰面面积不小于1830平方米的室内滑冰馆。积极联合相关部门推动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投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方式,力争在通州建设1-2块有规模的冰场,激发群众参与冬季运动的热情,扩大冬季运动娱乐消费,适应群众对冰雪项目的需求。

盘活存量场地资源,提高全区健身设施供给。鼓励和支持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强化公共资源整合力度,主动对接园林绿化、农委等相关部门,结合运河奥体公园、森林公园、西海子公园、郊野公园、广场绿地、河堤、绿化隔离带等绿化工程,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标准化的健身步道、健身设施和自行车骑行道,为市民提供安全便利的健身环境。

   探索公共体育设施规范化开放的管理机制。健全开放时间、开放条件、财政补助、安全保险、收费标准、安全管理、公益性奖励等制度,继续推动和落实全区各类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采用免费或低收费的方式开放。对优惠或免费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机关、企事业等单位,给予经费补贴或奖励。

(二)大力弘扬体育文化精神,加强科学健身指导

传承中华体育精神,营造健康生活氛围。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以举办赛事活动为抓手,宣传普及运动项目文化,传承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各传统体育单项协会每年举办不少于1次的传统体育赛事活动。树立科学健身理念,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培养科学健身习惯,每年举办科学健身大讲堂10场以上,营造全民参与健身的社会氛围,不断推进体育生活化进程。

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充分认识到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推动全民健身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始终坚持把满足全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全民健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全民健身工作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把增强人民体质作为全民健身工作的努力目标。加大全民健身的教育宣传,引导全社会形成积极参与健身锻炼的社会新风尚。

着重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大力培养足球、篮球、排球、冬季运动等项目指导员,努力把体育教师、退役运动员、专业教练员吸引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2020年社会体育指导员累计达到3600人。采用分级分类的培训方式,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技能。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选拔培训“体育社工”,加强公益形象宣传,依托全民健身站点,管理和组织群众活动。在资格认定、评优奖励、服装统一等方面给与大力支持。

推进各级体质测定站点的日常体质测定工作。贯彻落实市民体质促进项目,有序开展达标测验和体质测定工作体质测试人数达到全区常住人口的1%,市民体质达标率超过93%。为参加体质测定的群众建立健康档案库,提供健身运动处方,促进全区人民提高身体素质。出具体质测试分析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城乡均等化水平

坚持开展品牌性、传统性、日常性的群众健身活动。加强“一区一品”活动的建设,提高运河绿道骑游活动的品牌影响力。各街道、乡镇继续创建“一街(乡镇)一品”活动品牌项目,每年举办一次综合性群众体育活动。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游泳、自行车骑行、球类、冰雪运动、极限运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进一步打造乒乓球、羽毛球团体对抗赛等群众性品牌活动。挖掘、整理武术、风筝、门球、花键、空竹等民族民俗活动,传承运河文化。利用水系资源开展水上运动。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供给,拓展全民健身的广度和深度。

大力开展“三大球”运动,增加三大球运动人口规模。推动以足球为主的“三大球”运动发展,在校园和社区开展足球、篮球、排球等群众性赛事和活动。进一步完善三大球运动协会发展,引导体育组织品牌化建设。争取市级资金和加大区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足球等三大球体育设施建设力度,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到2020年达到每万人拥有1.2块足球场地。

通过全民健身促进体育消费。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对发展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提升健康服务业规模和比重,推进全民健身与传媒、养老、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领域的融合发展,突出全民健身多元价值体现,支持和鼓励全民健身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引领健康生活新时尚,促进体育消费增长升级,形成体育产业发展,成为拉动内需和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

加强全民健身国际化交流合作。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特色,整合全民健身资源优势,支持和鼓励全民健身国际交流,加强与国际健身组织交流合作,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全民健身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普及发展群众冰雪运动,提升冰雪运动人口

大力开展群众冰雪活动。以奥体公园“冰雪奇缘”冰雪嘉年华活动为龙头,打造冰雪项目“一区一品”活动品牌,继续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冰雪健身活动。成立区级冰雪运动协会等体育社团,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进公园、进商业场所等,加大对滑冰、冰球、冰壶、雪地徒步等运动项目的推广力度,满足群众冰雪健身需求。

优先建设冰雪场地设施。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积极探索PPP模式建设冰雪体育设施,新建有效冰面面积在1800平方米以上的滑冰场和嬉雪场地。配建全民健身冰雪健身路径工程,为群众参与冰雪运动提供条件。因地制宜建设社区级冬季临时冰雪场地,满足居民冬季日常健身需求。

大力普及冰雪健身知识。建立冰雪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队伍,广泛开展冰雪运动推广与科学健身指导宣讲活动,普及冬奥会冰雪项目运动知识、观赛礼仪,积极宣传冬奥会,为冬奥会提供志愿服务,营造全社会积极支持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浓厚氛围

(五)加强体育健身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

完善多元共促的“大群体”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通州区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制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大群体”工作格局。乡镇、街道要配备1名专职体育工作者,各区属单位确定1名兼职体育工作人员。

积极推进体育社团实体化改革。进一步加强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发挥单项协会的引领示范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体育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服务管理能力。积极推进条件成熟的体育社团进行实体化改革,扶持和引导群众喜闻乐见、参与人数众多、有发展空间的运动项目社会组织和基层社区健身组织,“十三五”期间实现10家社会体育组织实体化改革。以项目为抓手,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

大力扶持全民健身基层队伍建设。完善社区和行政村全民健身体育组织,加强全民健身站点建设,到2020年扶持基层全民健身站点250个,每个站点至少配备4名社会体育指导员,配置健身设备,推动站点向体育社团方向发展。

(六)推动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打造运河健身休闲带

着力推进京津冀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逐步推进京津冀之间体育公共服务对接,加快京津冀全民健身活动、体育组织和设施建设一体化进程,结合通州区各乡镇自身的产业特点,打造体育特色小镇,融合到京津冀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形成京津冀体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格局。

积极举办京津冀区域联赛活动,促进三地群众赛事活动交流。以举办运河绿道骑游活动为抓手,携手三地体育行政部门,升级打造运河绿道骑游活动,拓展活动空间,树立活动品牌,建立运河体育健身休闲带。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棋类、三大球等赛事活动,增进三地群众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七)促进城乡体育均衡发展,统筹各类人群参与健身

推动体育生活化社区提档升级。贯彻实施《北京市体育示范街道创建标准》,开展体育示范街道创建工作,推动体育生活化社区提档升级,实现30个以上的社区达到《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规范》标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生活化社区提档升级建设、指导与管理,对通过验收合格的达标社区给予相应资金配套扶持,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常态化健身活动全覆盖。

积极创建体育特色乡镇。贯彻实施《北京市特色乡镇创建标准》,将3个以上的乡镇创建为体育特色乡镇,对通过验收合格的乡镇给予相应资金配套扶持,提升农村体育工作水平,促进城乡体育均等化发展。结合市美丽乡村建设,以市农民健身展示周活动为平台,以市农民篮球联赛等活动为支撑,广泛开展农民健身活动。

扎实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以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锻炼时间,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爱好和终身体育健身的习惯。贯彻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活动计划,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人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建立健全学生体育竞赛机制,深入开展校园三大球联赛活动。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

健全老年体育公共服务。因地制宜建设公益性老年健身体育设施,建立健全老年体育协会组织网络,广泛开展针对老年人的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将科学健身融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服务内容。逐步建立惠及全体老年人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实现老年人体育工作有组织、有人员、有阵地、有经费,确保老年人体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推进职工体育发展。充分发挥行业体育协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体育协会等各类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定期举办职工运动会,坚持推广工间健身操。

加强推动残疾人体育发展。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做好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站点建设,组织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

传承推广民族体育运动。大力传承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组织的作用,试点将优秀民族体育项目进入街道、乡镇和校园。

促进带动其他群体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积极开展妇女、幼儿体育,将外来务工人员体育健身服务纳入本区公共服务范畴。

(八)推进全民健身创新发展,实现健康通州建设目标

促进科学健身与健康生活融合发展。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倡导合理膳食。推动健康通州建设,培育发展体育医疗康复产业,发挥全民健身在促进健康、防治慢性病和辅助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施推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举办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50场次,推广“运动是良医”理念,开展太极拳、瑜伽等养生运动,实施“城市减重计划”,不断提高市民科学健身素养和健身习惯。

搭建全民健身信息化管理平台。改革创新体育互动模式,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新空间,建设健康通州微信公众号。鼓励社会推广运动APP,利用运动手环、智能腕表等高科技可穿戴运动产品,激发群众健身热情。利用大数据技术系统分析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体育设施利用率,进行运动健身效果综合评价。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

充分发挥通州区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的作用,统筹协调推进全民健身各项工作。全区有关部门要加强与体育部门的协作配合,制定配套措施,形成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整体合力。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把相关重点工作纳入区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工程加以推进和考核,构建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基层公共服务载体。

(二)加大资金投入与管理

各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增加保障全民健身设施的投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方式,加大对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的扶持力度,加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带动群众健身消费。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在体育场馆设施运营、公益健身服务体系、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等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全民健身的投入。

(三)健全监测和激励机制

加强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监测工作,为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健全完善表彰机制,对在全民健身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贯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引导更多群众参与体育健身。

(四)贯彻落实法规与政策

贯彻落实《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相关政策,更好地依法保障全区人民体育健身权利。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执法机制和执法体系,做好全民健身中的安全防范和纠纷化解工作,利用社会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健身法律服务。将体育场地设施用地纳入城市副中心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

(五)严格督导实施计划

区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要对本实施计划的重要目标、重点项目和任务措施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和进度安排。区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同时,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主动接受公众和新闻媒体监督,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北京市通州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运行维护和管理:北京市通州区信息中心 京ICP备 05031679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18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