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遗产
发布时间:2017-03-29      文章来源:通州 【字号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跨越今京、津、冀、鲁、苏、浙、豫、皖等六省二市,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由于地理位置和开发早晚不同,大运河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从时间上看,大运河历史悠久,自战国时期“邗沟”的开挖,到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发展,再到元明清时期大运 河的繁荣,绵延两千多年;从空间上看,大运河沟通南北,纵贯三千多里,将王朝的政治中心与东南财赋之区联系起来,至今,部分河段仍被作为北煤南运的重要通道,在接下来的南水北调工程中,大运河还将继续发挥作用。

  千百年来,在运河的开挖、修治和使用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作用,在运河区域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行动指南》认为,运河遗存“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也就是说,运河文化遗产是在具体的时空架构内,以流动的运河为载体而形成的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历史积淀。

  运河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既包括河道、闸坝、堤防、驿站、码头、榷关、桥梁、城镇等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文学、戏剧、民俗、信仰、礼仪、节庆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运河文化遗产,凝结了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从整体的视角来看,大运河是一条叠加的“文化线路”:首先,它是一条物资交流之路。大运河的开凿与贯通,方便了南北方漕粮以及其他农产品、手工业品的运输,加强了各地的物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运河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一批城镇沿运河兴起。其次,它是一条文化传播交融之路。通过这条流动的黄金水道,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燕赵文化等在这里交融,中外文化在这里碰撞,运河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再次,它是一条河工技术方略的延续之路。由于地形、水源、泥沙、黄运关系等原因,运河沿线修建了大量闸座、越河、减河、水柜、引河、节制闸、减水闸等水工建筑,与此同时,相关河工技术和治河方略也不断得到改进与完善,得到延续与传播。此外,它是一条制度文化的承袭之路。与运河管理有关的职官制度、夫役制度、官民船过闸制度等制度运作,是运河制度文化的重要内涵,相沿承袭,代有发展。最后,它还是一条运河环境与社会的变迁之路。历史时期运河修防材料的时空演变、运河水系的变迁、运河区域人文景观的更替、运河水神崇拜以及河工竹枝词的传播等等,作为传统文化的见证,展现了独具特色的运河地域社会变迁。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北京市通州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运行维护和管理:北京市通州区信息中心 京ICP备 05031679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1838号